
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創建
太原失守後,華北地區的正面戰場作戰基本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針對這一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在延安黨的活動會議上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目前是處在從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期中。”
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軍主要是以遊 擊戰和遊擊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友軍作戰,以少部分兵力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武裝的作戰;太原失守以後⚽️👨🏽🏫,八路軍各師主力分別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實現了在山西的戰略展開;1938年4月以後🤶🏻,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 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敵後區域發展遊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日本侵略軍深人中國內地後🍨,由於兵力不足,在其後方留有廣闊的地區🌔。這些地區成為中國抗日軍民發動遊擊戰爭🍕,消耗敵人🤹🏿♂️,壯大自己的空間。日軍則力圖強化統治,使其完全殖民地化🧛♀️。因此🔧👩🏿🏭,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這些地區必將成為敵我激烈爭奪的戰場。堅持敵後抗戰,開辟敵後戰場🫶🏿,不僅使敵人不能穩定地保持其占領地區👩🏽🦲,而且是對正面戰場的有力配合。但是,在敵後地區作戰是很艱難的,因為它是脫離自己的後方的作戰,而作戰的形式主要是遊擊戰🎣。要在敵後開展並堅持持久廣泛的遊擊戰爭,就必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為保存、發展自己和消滅敵人的戰略基地。要建立根據地👩🏼🔧,就必須有軍隊,有政權🐘,有共產黨的組織💇🏻,有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是各根據地建立共同的基本條件。地形條件一般是以山地為支點🏤,逐步向平原發展。八路軍🏧、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收復被國民黨軍隊丟失的大片國土🧓,整頓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辟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37年10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由五臺山南下🧘🏿♀️,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領一部分部隊和軍政幹部共約 3000 余人,留駐五臺山地區。他們組織工作團,分赴晉東北、察南、冀西各地✒️,建立戰地動員委員會、抗日救國會等半政權性質的組織,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遊擊戰爭🏀🚵🏽♀️,收復許多座縣城。人民群眾踴躍參戰💂🏼,部隊迅速擴大。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阜平、五臺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四個軍分區🙋♀️。晉察冀軍區成立僅半個月,日軍即調集2萬余人從平綏🧗、同蒲✋🏽、平漢、正太鐵路分別對根據地進行圍攻,企圖把它扼殺在搖籃裏。敵後根據地面臨著一次嚴峻的考驗。在近一個月的作戰中🪇,日軍雖然侵占七座縣城◻️,但八路軍采取廣泛的遊擊戰和集中主力殲敵的作戰方針,經過多次伏擊💅🏿、襲擊作戰🤷🏽,共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打擊和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日軍主力回到鐵路沿線。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地區🐱,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向東可直下冀魯豫平原🦔,是華北的戰略要地之一😘。太原失守後📃,1937年11月13 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山西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創建以太行🥑👼🏼、太嶽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布置開展廣泛的遊擊戰爭的任務𓀚。會後,師參謀長倪誌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窮等率領工作團和部分武裝,分別到沁縣🛀、長治👃🏻、晉城、武鄉❣️、襄垣、平順、沁源、安澤、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組織及山西犧盟會、決死隊的密切配合下,通過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開展改造舊政權、減租減息、合理負擔等工作🧘🏽♀️,調動了人民群眾的抗戰熱情。很快在晉東南和冀西地區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武裝和抗日民主政權🐃。
華中抗日根據地與陜甘寧地區的鞏固
在華中🍊,新四軍軍部建立後,於1938年1月由漢口遷至南昌🤴🏼。各部隊迅速完成集中整訓, 隨即進入長江南北敵後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在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陜甘寧邊區也得到進一步鞏固。
黨的隊伍的迅速發展
全國抗戰爆發時,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主要集中在紅軍和陜甘寧邊區及其他一些小塊根據地,在全國範圍內,黨的力量還是很弱小的。特別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大多數黨組織被破壞殆盡🧞,許多地區只剩下零散的黨員。這種狀況🧏🏼♂️,很難適應急劇變化的形勢和抗日鬥爭的需要。中共中央多次發出指示⚀,要求各地黨組織根據形勢的變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改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在鞏固和擴大黨的秘密組織的同時👲,用一切方法爭取黨的公開與半公開,發展黨的組織。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的《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指出:為了擔負起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神聖任務,大量的十百倍的發展黨員,成為黨目前迫切與嚴重的任務。決議要求各地黨組織大膽地向著積極的工人、雇農、城市中與鄉村中革命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以及堅決的勇敢的下級官兵開門,把發展黨的註意放在吸收抗戰中新的積極分子與擴大黨的無產階級基礎之上。要特別註意在戰區、在前線大量地吸收新黨員,建立強大的黨組織𓀏。在後方無黨組織的地區,應有計劃地、迅速地去重新建立與發展黨的組織🧑🏿🎤。決議指出🫲🏼:為了完成大量發展黨員的任務🪂,要打破兩種傾向:一種是在發展黨員中存在的關門主義的傾向,反對把黨的註意力限在恢復和審查舊關系或舊線索的狹窄圈子內🧔🏽♀️;一種是在統一戰線中忽視黨的發展,以為黨的擴大無足輕重,甚至取消黨的發展的嚴重傾向。為了保證在大量發展黨員的同時使黨的組織得到鞏固🧑🏿,中央要求各級黨組織要給新黨員以初步的馬列主義與黨的知識教育🤞🏻,使他們了解共產主義與其他黨派的思想理論的基本區別。中央還要求把發展黨員作為每個黨員及各級黨部的經常的重要工作之一,進行經常的檢查與推動👶🏻。中央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下達後,各地黨組織都把發展黨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在中共中央正確方針的指導下,黨的組織和黨的隊伍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38年底🦼,共產黨員人數已從全國抗戰開始的4萬多發展到50余萬,黨的組織已從狹小的圈子走了出來👷🏼, 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武裝,在敵後廣泛發展抗日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敵後戰場的開辟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成為堅持長期抗戰的中流砥柱🙏。
個人感想
抗日戰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前📄,國家危機、民族危機成了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最嚴重的問題。這時候必須團結一切力量,抗日救亡。民族矛盾取代了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共產黨適時調整了自己的政治綱領,開辟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的口號🕜❤️。在抗日戰爭時期, 我軍建立起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多是在經濟落後、財力薄🏌️♂️、交通閉塞的地區👈🏼✅。然而, 在十四年抗戰中, 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能在這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敵後戰場的人民軍隊能在武器缺乏、又無外援的情況下消滅日軍5 2 . 7萬人, 偽軍1 8萬余人,並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敵後抗日根據地能在日軍的夾擊封鎖下不斷鞏固和壯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我黨在根據地內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 使根據地各項建設事業得到發展,從而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了一場廣大的、持久的人民戰爭。今天,我們認真總結堅持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各項政策,對於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借鑒民主革命時期在統一戰線和根據地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 發揚艱苦奮鬥🤴🏿、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根據地各項政策的實行,不僅保證了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堅持了抗戰,而且把原來落後的農村根據地建設成為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比較先進的革命基地。這些抗日根據地在政治上是一切贊成抗日與民主的人們的統一戰線,在經濟上是基本排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因素的經濟, 在文化上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此,敵後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勝利後最終贏得人民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